5月29日,新余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罗艳青一行2人莅临我校,就我校“工博士”服务团工作开展专题调研,重点了解制度机制建设成效及未来服务规划。对外合作交流中心主任胡小刚,副主任张建营陪同调研并参与座谈。

聚焦“工博士”成效 深化校地协同创新
座谈会上,校方详细介绍了我校“工博士”服务团的选派情况、服务领域及阶段性成果。作为新余市推动产学研融合的重要抓手,“工博士”服务团已累计选派32名高层次人才深入本地企业,在技术攻关、成果转化、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。罗艳青对此表示充分肯定,指出“工博士”机制有效打通了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对接通道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。
完善制度机制激发长效服务动能
双方围绕“工博士”服务团的制度优化展开深入探讨。胡小刚提出,未来将通过动态考核、双向反馈、资源整合等举措,进一步健全“需求导向—精准匹配—成效评估”的全链条管理机制。罗艳青建议强化政策保障,完善激励机制,吸引更多优秀博士扎根一线,同时探索“科协搭台、校企联动”的常态化合作模式,推动服务团工作走深走实。
谋划未来方向赋能产业升级
针对下一步工作,罗艳青强调,要紧密结合新余市“工业强市”战略,聚焦锂电、钢铁、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,精准对接企业技术痛点,推动“工博士”服务向数字化、绿色化等新兴领域延伸。胡小刚表示,将依托学科优势,打造“技术帮扶+创新孵化”双轮驱动模式,助力企业突破“卡脖子”难题,培育更多产学研合作示范项目。
此次调研为“工博士”服务团的提质升级指明了方向。双方一致表示,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,深化校地协同,共同构建“人才共育、成果共享、发展共赢”的创新生态,为新余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。